门内
萧沉璧摔在李修白身上,一头青丝披了他满身。
她愣了一下才回神,旋即起身,呵斥道:“放肆!你做什么?”
李修白抚了抚被弄皱的衣袖:“在下不是在按郡主的吩咐做事么,你看,那窗外的女使不是走了?”
萧沉璧回头一瞧,还真是,窗纸上再没有黑影。
她微微尴尬,很快又掩饰掉,转身整理着鬓发:“我是主,你是仆,纵然你是按我的吩咐做事,动手之前也须得报给我,懂吗?”
半晌,竟无回音。
萧沉璧不悦地回眸:“怎么不回话?你是心存不满?”
李修白挑眉:“不是郡主叫我万事都必须得先报告么,没有郡主的应允,我怎敢开口?”
萧沉璧被他噎得气结:“别跟我耍嘴皮子,再敢唐突,管你才智如何,我都会要了你的命!”
李修白道:“没想到郡主竟如此介怀这种事,好,在下日后注意便是。”
萧沉璧冷笑:“本郡主不是介怀,是挑剔,像你这般大病未愈的身子压根入不了我的眼,再说,即便行事,那也得是我主导,知晓吗?”
李修白欣然应允。
一番交锋,未能折辱对方半分,萧沉璧只觉胸中愈发气闷。
她抬手将一缕散落的发丝抿回鬓边,拂袖落座:“罢了。且说正事。你是怎么知道主考官钱微收受贿赂的?”
李修白正色道:“在下正是今年的准备参试的举子之一,然而尚未来得及进考场,便因宦官之事受到牵连。但在下有两个至交好友参加了科举,二人才华横溢,不输在下,可惜因自命清高,未在科考前行卷,也没贿赂考官,竟无一人中举。落第后,二人曾遭及第的贵人嘲讽,方从对方口中得知行贿内情。彼时二人心中郁愤,寻我借酒浇愁,倾诉苦闷,我才知晓今年科举竟如此无法无天,竟十之有七是靠贿赂中举的。”
萧沉璧不屑:“两个落第举子酒后之言能有几分可信?说不定只是为自己找借口呢,单凭这些臆测,我凭什么信你?”
“郡主所言也不无道理。”李修白缓缓抬眸,“可倘若,这两个举子因不忿此事前去京兆府递了诉状,结果……当日便在家中‘暴毙’了呢?”
萧沉璧神色骤然一凛,这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?
她追问:“每年参试举子成百上千,区区两条人命,未必能将此事遮掩得密不透风吧?”
李修白道:“确实如此。我这两个同乡是被那贵人奚落时才得知内情,之后,他们只告诉了几个同窗便被灭口,所以知晓内情的举子并不多,只有十来个,而这些举子,或‘意外’身亡,或‘自愿’归乡,此事方石沉大海。”
“十来条人命?”萧沉璧倒吸一口凉气,旋即唇角勾起冷嘲,“一句话便酿成如此大祸,看来那口无遮拦的贵人也是个蠢货!”
李修白眼底掠过一丝讥诮:“可偏偏正是这等蠢物能金榜题名。只因他出身世家,家中背靠裴相。”
“裴相?你是说裴见素?”萧沉璧想起来一件事,“可这位权相当年不也是科举出身,并且当堂抨击过科举取士不公吗?如今,时移世易,乾坤倒转,他倒成了当年他所痛恨的模样!”
李修白微微抬眸:“哦?郡主远在魏博,竟对朝野旧事如此清楚?”
“当然!”萧沉璧抬起下巴,她的暗桩可不是白养的。
这旧事说来话长,甚至关系到今日如火如荼的裴柳党争。
所谓裴党,根基全在这权相裴见素身上。
裴相出身寒门,才学卓著。初入仕时,也曾意气风发,与同年一道抨击时弊,弹劾当时的吏部尚书不能知人善任,因此遭到针对,被一贬再贬。
二十载宦海浮沉,他一路攀爬,时至今日,不仅坐上了吏部尚书之位,更获封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’,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。
然而,或许,是多年的倾轧磨去了棱角,他执掌吏部大权后便大肆笼络寒门举子,结党营私,渐渐形成了那赫赫有名的“八关十六子”,即所谓的裴党。
这些年科举及第的进士,半数以上皆与裴党有所勾连。
当然,光凭科举笼络门生是远远不够的,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——吏部铨选。
读书人并非中了进士便能立刻做官。李唐立国二百载,朝廷早已冗员。